
恭迎5/1 文殊菩薩聖誕
般若如目 慧為上首|悟道法師開示
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聖誕,相較於廣為人知的釋迦牟尼佛四月初八佛誕、觀音菩薩二月十九聖誕、地藏菩薩七月末聖誕,文殊、普賢、彌勒等菩薩聖誕大家比較少關注。
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,猶如撐起佛法的四根砥柱。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、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、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、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。其中五台聖境肇啟最早,有很多公案、事蹟可追溯至唐朝。過去有日本僧人慧鍔法師朝禮五台,恭請觀音菩薩聖像東渡日本,船行到舟山海域忽然在海面上現出鐵蓮花,阻止船隻航行,於是就在普陀山建立了「不肯去觀音院」,這是普陀山道場的發端。由此可見五台聖跡非常悠久,也是菩薩應化的明證。
關於文殊菩薩的感應事蹟,近代黃念祖居士曾經講過一個公案:有一位福建的出家人在朝五台山時,偶然進入了一座寺院,見到裡面有一千多人在聽法。後來他離開這個道場,就跟其他人講這件事,說:「你是否遇到了文殊菩薩」,他這才恍然大悟,大哭起來,再跑回看,什麼都沒有,荒山一片。另,聽說凡是有人要朝禮五台山,文殊菩薩都會迎接八百里,返程時要送行五百里。菩薩示現迎接、送往,與一般人一樣,不會暴露身分。這些感應事跡,都記載在《五台山志》。
在華嚴聖會中,文殊代表般若妙智,普賢代表大行。佛法修持,不離智慧與慈悲,而大行之慈悲,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礎之上。猶如鳥之雙翼,若無般若統攝,則五度如盲;若缺行願,不能實踐,則智慧亦不能開展。正如《心經》所說「行深般若」方能照見五蘊皆空。觀世音之大悲、地藏之大願、普賢之大行,都要立基於般若正見,方能究竟。
佛陀說法時,聲聞眾首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,菩薩眾則以文殊為上首,這就意味著,八萬四千法門皆以般若為眼目。值此聖誕佳期,我們當體解「般若波羅蜜」的真義,依教奉行,若能開啟本具的般若妙智,那就能處處見文殊菩薩,時時得聞般若法音。
恭祝大家文殊菩薩聖誕快樂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文摘恭錄自悟道法師佛教節日開示——文殊菩薩聖誕 WD32-070-00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