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數: 6

《太上感應篇.積善章》講,「受辱不怨,受寵若驚」,遭受到別人的侮辱,心裡沒有怨恨;得到別人的讚歎、褒獎,心裡戰戰兢兢,不會得意忘形。一般人受到無理的侮辱、毀謗,心裡總是會不平,這是人之常情。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到,「人之無過咎,而橫被惡名者」,一個沒有做錯什麼事的人,卻無緣無故遭受到別人的侮辱、毀謗,「子孫往往驟發」,將來他的後代子孫會發達,等於別人的侮辱、毀謗是來送福報給他的。所以我們學習佛菩薩、聖賢的經教,明瞭懂得其中道理,遇到一些無理的侮辱、毀謗,我們的心就比較能夠降伏得下來。
我們雖然聽到、懂得這個道理,但是境界一來,我們這些怨恨、不平的心要降伏下去,也不是那麼容易。面對突如其來不順的境緣,我們怨恨、不平的心就會生起來,為什麼?因為習氣。所以,往往在境界沒有現前的時候,我們都知道不要生怨恨、不平的心。但是真的境界一來,我們就控制不住,過去的煩惱習氣很習慣了,自自然然就冒出來、就起現行。
「受辱不怨,受寵若驚」,這兩句一個是逆境、一個是順境,我們修行在哪裡練?在日常生活當中練,順境不起貪愛,逆境不生瞋恚,就對了。也正是古大德所講的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我們煩惱起來不怕,它一定會起來的,怕的是我們覺悟太慢了,覺悟太慢就被轉了。所以要時時保持高度的警覺心,不斷的向上提升,所謂歷事練心,每天從早到晚接觸這些人事物都是我們修行的好地方。
文摘恭錄_悟道法師講演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