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人生講座-精彩人生從弟子規開始 10 成德法師(蔡禮旭老師)

Play Video about 52-130

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-精彩人生從《弟子規》開始  蔡禮旭老師主講  (第十集)  2005/6/2  巴黎粵海酒店  檔名:52-130-0010
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
諸位朋友,大家好。我們三天的課程已經上一半,諸位朋友精神都很好,相當不容易。我們剛剛提到教育孩子,第一個教孝要以身作則,再來是親師合作。所以我們辦非常多教師的研習,最主要的是能夠讓更多的老師重視德行的教誨,讓他們能夠在學校當中給孩子這些正確的引導。家庭跟學校配合起來,效果就會相當顯著。因為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,都時時在影響我們的小孩,所以不可不慎。

  社會教育的影響性雖然很大,但是只要家長的觀念正確,你可以盡力防止小孩的污染。當然要防止,愈早愈好。有些家長給孩子太多方便,方便出下流,幫孩子買了電腦,還在郵局幫他開了一個戶,你就每個月去付錢讓他花。做得這麼徹底,難怪孩子那麼浪費。我聽說現在還有高中生打手機,一個月都可以打幾千塊台幣的都有。他那麼小就那麼奢侈,往後還得了。往後不能滿足他的欲望,他會怎麼做?他腦子就開始動歪腦筋。所以電視盡量少看,那個污染太嚴重,都殺盜淫妄得多。

  在北京有一個幼兒園做了一場心理測驗,對孩子說道,有一隻小貓,因為下雨天,牠全身已經淋濕了,然後又病懨懨的,正站在路旁,你看到了你會怎麼做?超過一半的孩子回答是殺了牠,然後還把具體怎麼殺了牠的方法講出來,有說拿棍子打死牠,有說拿電電死牠。請問孩子這些想法從哪裡來的?你看電視裡面拿著電電別人,他還覺得很有趣。所以你不要看那些是卡通,它在無形當中都在誤導小孩;很多開玩笑其實都已經對當事人不尊敬,他們還覺得好玩。我們看很多綜藝節目都是挖人家隱私,不然就是拿人家開玩笑,很多大人陪著小孩看,都看得笑哈哈的。我就問我一些同事,我說你在看的時候,你知不知道主持人這樣做是錯的?他說我當然知道是錯的。那你的小孩在旁邊一起陪你看,他知不知道是錯的?他才警覺到,他在那裡笑呵呵的,都不知道他的孩子在學什麼。有沒有發覺現在的孩子講話很沒分寸,好像講話就一定要損害別人,他才覺得有成就感。所以社會教育也要謹慎,能夠防止孩子的污染最好。

  學校方面也有賴於我們家長去推動,當家長不再只是重視成績,而是重視孩子的德行教育,學校自然也會有所調整。因為現在學校也很聽家長的話,聽說動不動家長會就說話了。有說話的權利,更應該把事情做對。那當然,家長要重視德行,那絕對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辦到,所以我們一年多以來有兩種課不斷,連大過年還是不停課。我們也透過這個動作告訴大家,提升學問、提升智慧能不能放假?不行。因為在去年元宵節,我們中心的人員打電話給我說:今天是元宵節,要不要停課一天?我就問他:你當爸爸有沒有跟兒子說,兒子,我今天不當爸爸一天,今天放假;我們當老師的能不能說,已經下課了,我不是老師,所以我可以穿拖鞋到大街上走。那不可以,你時時都在影響孩子,你一天不覺悟,孩子一天就受錯誤的影響,所以學習不能放假。

  能夠一直持續來薰習。在這個薰習過程,很多的家長就有回饋,他說課確實不能不聽,一不聽他的教育敏感度就下降。有一個家長他幫孩子找幼兒園,他是一個公家機關的主管,他說他找幼兒園有三個條件,第一個條件要重視品德跟生活教育。這個家長有這個認知就相當不容易,現在一般找幼兒園都找什麼?有沒有雙語教學、有沒有很多活動、很多才藝課程。現在聽說幼兒園入學都要考試,還要面試,有這麼嚴重嗎?還要先測試他的語言跟數學能力有多少。連幼兒園都要這樣甄試了,代表孩子的童年怎麼樣?統統沒收了,馬上就是很多知識的灌輸。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。

  念了十多年的書,這些知識真正用上生活、用上工作的有多少?微乎其微。確確實實世人共爭不急之務,我們做了很多浪費生命的事,絕對不能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。這個家長第一點就是重視品德生活教育,因為這些教育都是一輩子的影響。第二個不做揠苗助長的事,第三點要能夠因材施教。要因材施教,必然要先觀察到學校老師的教學態度。假如一個幼兒園學生,一個老師就帶七、八十個孩子,那就很難因材施教。所以他考察完,把深圳很多學校都找完,後來就找到了我們在深圳的一個明道幼兒園。而幼兒園是條件最差,因為沒有很大的場地,但是因為符合這三條,所以他的父親就把孩子送過來。送來以後,因為幼兒園強調家長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長,所以每個禮拜固定要上家長的課。這個父親也確實每次都到,他上了一段時間就有很多的體會出來。

  所以我們全球華人真正要重視德行教育,除了老師以外,每位家長的薰習刻不容緩。一定要有人在當地有長期的家長課,把這些《弟子規》、聖賢的教誨向各行各業去推廣。我們在海口一開始來差不多二十個人,辦了半年左右,將近兩百個人來聽,而且現在是海口、深圳辦的課,家長課都是座無虛席。所以家長都很渴望把孩子教好,只是苦無方法,很有可能今天用義大利的,過半年又用美國的,再過半年又聽說有其他的,就在那裡換來換去,心裡都沒底。我們也有很多幼教的老師,讀了很多西方的書,後來接觸一段時間,我把《禮記.學記》給他看,我把《顏氏家訓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給他看,他很震撼。他說老祖宗幾千年前早就說透了,而這些西方的心理學都還覺得是他發明的,還覺得是他的理論。確實透過長期的薰習,家長的觀念能提升。

  這個家長他就提到,因為講課當中強調「慎於始」,剛好有一天他的孩子拿了一個東西回來,不是他自己的,他當場就很嚴肅,然後就質問他的孩子。孩子其實都沒有什麼惡意,只是起了一個喜歡的心,有時候會把它拿回家裡。看到這樣的情況,他就很嚴厲跟他孩子訓這一件事,跟他提到「用人物,須明求;倘不問,即為偷」。當他很嚴肅的時候,他的孩子也非常肅然起敬,感受到雖然是小小的一個動作,但是對他的德行卻是大大的損害。因為是第一次發現,家長也相當謹慎去指導、去引導。

  接著這個家長就提到,確實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。他有一次接到公司打來的電話,有一件事還要他去處理。因為那時候時間也晚了,他也很累,他在電話那頭就講道:連這麼小的事都還要我去處理,你們是幹什麼吃的?他的孩子沒有在旁邊,所以他也沒有留意。過了幾天,他的丈母娘跟他說,她說:你知道你兒子今天跟我說什麼嗎?你兒子今天跟我拍桌子,然後說道妳是幹什麼吃的?孩子雖然沒有在旁邊,他的耳朵聽到了,「學好終年不足,學壞一日有餘」。

  有一天他在喝中藥沖劑,他的兒子馬上跑過來說:爸爸,我先喝。因為兒子也不知道那藥好不好喝,他爸爸說怎麼可以亂喝?結果他兒子說「親有疾,藥先嘗」。因為他還不知道這句話,就覺得要注意一下,後來去上課了才知道這個「藥先嘗」是怕父母燙到了。你不跟孩子一起學習,他講什麼你也搞不清楚,所以他就覺得很得利益。最後他也強調一點,他說孩子的行為轉變決不是一蹴可幾,所以要很有耐性。

  「置冠服,有定位」,當孩子做對了要鼓勵,做錯了也不要大發雷霆,要不厭其煩去提醒。教孩子要切記,發脾氣決不能教孩子,教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發脾氣,這個原則要抓到。當我們向孩子發脾氣,比方說他犯錯,你一發脾氣,他所有的專注力不在他犯的錯,在哪裡?媽媽很凶,然後罵完以後他會覺得我好衰,下次犯錯不要被看到。所以情緒只會讓事情更糟。這時候你很冷靜分析給他聽,你這樣的行為對父母是什麼影響,對於你往後是什麼影響,給他曉以大義,反而把這個錯誤轉化成教育的價值。

  所以家長的學習很重要,而家長的認知愈高,進一步就讓學校也跟著重視。現在學習《弟子規》、學習聖賢教誨,一定要推展到全民運動,不分老少,不分行業。商業需不需要《弟子規》?要,人都做不好,事業不可能會成功。我們也到企業做過很多演講,每個企業的員工他心裡面最在乎的是什麼?不外他的家庭。當企業領導者把聖賢教誨能夠在公司裡面去宣揚,你的員工得了利益以後,對你會相當的感謝,他也會感覺到我的老闆不止是關心他的事業發展,進一步也關心員工的家庭情況,那你不就把公司經營得像一個大家庭一樣。當一個團體、一個企業能像家庭一樣,員工來上班情緒就很好,磁場就很旺,所謂「家和」,這個家不是只有小家,團體是大家,整個國是更大的家。

  所以教孝,我們說要親師合作,很多的老師學了以後,他也馬上就在學校開始教導。老師其實都是很希望能夠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但是自己都搞不清楚什麼是道,要解什麼惑。當他了解倫常大道,當他了解古聖先賢的教誨是真正的學問,而他自己也把很多人生的問題搞清楚了,他進一步去教學,自然就能夠把這些東西融入其中。尤其在教孝這個部分,我們很多的老師就會引導孩子要知恩,因為要先知恩才能報恩,如何知恩?我們就進一步引導孩子去觀察,父母必須要懷胎十月,要生育、要養育、還要教育。

  在懷胎的過程,假如營養不夠,母體就必須滲出更多的鈣質來提供小孩子,所以很多婦女懷孕完之後,到中年都會發現有骨質疏鬆症。而人去世以後,男人跟女人的骨頭一不一樣?不一樣,男的骨頭比較雪白,女人的骨頭就比較發黑。所以母親為了提供我們營養,很可能會損及她的身體。母親在懷孕的過程也都會有嘔吐的現象,吃不下飯,但是母親還是勉強的把食物吃下去。我們就問孩子,為什麼母親要勉強把食物吃下去?小孩會回答,因為假如母親不吃這些東西,很可能孩子就吸收不到營養,所以母親寧可忍受這樣的痛苦,她也硬是要吃下去,硬是要能夠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營養。母親為了我們能夠犧牲,我們也應該尊重母親給我們的這個身體,要好好吃營養的東西。所以「身有傷,貽親憂」,你們現在吃飯一定要均衡飲食,不可以偏食。當你這樣引導的時候,孩子的接受度就比較高。

  接著,在懷孕的過程必須要很謹慎,小心翼翼。我們會發給小孩一個人一個雞蛋,辦一個活動叫「護蛋活動」,讓他們保管一顆雞蛋一天。然後告訴他們,母親懷孕二、三百天,而你們只保護一天,你們感受一下保護一個東西的一種心境是什麼。孩子也覺得很有趣,也就小心翼翼,但是他小心翼翼撐不了兩節課。過了第二節,你就會聽到很多的聲響「啊!破了」,然後一天下來,差不多快全軍覆沒,差不多只能留下幾顆沒有破。我們接著就跟孩子講,你保護一天都保護成這樣,媽媽要保護這麼久,要小心翼翼。假如媽媽像你們一樣蹦蹦跳跳,這樣懷胎十月下來,你一生出來,這邊紅一塊,這邊又紫一塊。所以你看光是懷孕的過程,母親念念都在為你著想,你應該怎麼回報她?

  除了懷胎辛苦以外,接著要生產。古代人說生一次孩子,過一次鬼門關。其實不只是以前如此,現在生孩子還是有它的危險性,很多的母親都還必須要剖腹生產。我們跟孩子講到,在生產的產房裡面,床上有兩條鋼柱,那個鋼柱這麼粗,結果這些鋼柱都已經彎掉了。我們就問學生:為什麼鋼柱會彎掉?他們也很聰明,就說道:因為母親很痛,抓著鋼柱,都把它拉彎了。什麼力量把鋼柱拉彎?痛的力量。

  生產的痛比癌症還痛。母親生完產,第一句話問什麼?孩子健不健康。這麼痛,今天在你的手臂上畫一痕,你要痛幾天?你心有餘悸要多久?結果這麼痛,母親當生完孩子,她把這個痛當場就放下了。有沒有哪一位朋友,你媽媽還跑過來跟你說: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!都沒有。所以這麼大的痛苦,都因為在乎我們健不健康,而當場放下,這樣的恩德,我們怎麼報也報不盡。還有的母親是剖腹,我們有一位老師,她在孩子快生出來的時候,醫生判斷必須剖腹,但是時間危急,這個時候假如打麻藥對孩子會有傷害,所以她當場馬上就說不用打麻藥,直接開刀。我們講到這裡的時候,所有的孩子眉頭都皺起來。所以你看母愛的力量有多大。

  當孩子生下來,有一位老師就提到,她說還沒生以前,就想著趕快生下來,生下來以後很想把他放回去,生下來養他更累。閩南話說「生的放一邊,養的功勞大過天」。我們看中國造字,這個「乳」字,哺乳類是很高等的動物,我們看這個「乳」字。中國的文字確確實實充滿人生智慧,你把字看懂了,它是開你的智慧,所以中國的文字可以開光。開你心地的光明,這才叫開光,不是去給佛像開光。你能給佛像開光,那拜你就好了,還拜佛像嗎?這四點是代表一隻手,手抱著孩子,這是代表哺乳。所以這個「乳」字就告訴我們,這一生絕對不能忘記三年的哺乳養育之恩,因為孩子在三歲以前,行為都必須要父母的照料才行。中國為什麼要守孝三年?念念不忘這個恩德。

  我們也給孩子說道,剛出生的時候特別不好帶,有時候半夜哭哭鬧鬧,整個家裡的人還要輪番上陣來哄。我沒有當過父親,但是也挺有經驗的,因為我的小外甥跟我也很有緣分,他在我們家做月子,也常常回到我們家來,所以我也都有半夜起來輪班的經驗。但是我每次抱差不多十五分鐘,只覺得手快斷了,而我的姐姐有時候一抱一、二個小時沒放下來,都深刻感覺那種母愛的力量真的很大。不只是有可能半夜睡不好,有時候孩子生病了,那一分著急不是一般的人可以去感受。很多的母親也都說道,當帶孩子去看醫生,醫生的針打在孩子的身上,孩子放聲大哭,她也陪著一起掉眼淚。

  還有一位母親跟我說道,她說尤其在春秋之際,因為氣溫變化比較大,她都蓋很薄的被子,然後在半夜凍醒,凍醒以後趕快去孩子的房間,孩子已經把被子踢掉了,趕快再把他蓋上。當她在講這一段的時候,我的腦海裡浮現小時候在半夢半醒之間,常常會看到父親、看到母親。所以父母對我的關懷,連在睡覺之中都還放不下心。俗話有講「母活一百歲,常憂八十兒」,母親一百歲了,還是在擔心她八十歲的孩子。

  我也跟很多朋友講道,說我們活到現在,到底回饋給父母多少東西?一歲的時候,母親哺育我們,我們回饋給她的是咬她一口;兩歲的時候,母親唱了搖籃曲,好不容易我們睡著了,然後一放到床上又放聲大哭;三歲的時候,母親拿了一張食譜,熬了幾個小時的食物,想讓孩子吃得營養一點,我們可能不經意一手就把食物給打翻了;小學的時候,我們可能吵著要買一台電子琴,父母把他幾乎一半的薪水拿出來買了一台電子琴,我們彈了兩三下,沒幾天就不玩了,這就是我們的回饋。初中的時候,跟父母還有同學一起去看電影,都跟父母講不要跟我們坐在一起,你們坐後面,這就是我們的回饋。念高中的時候,母親正在等一通很重要的電話,我們卻視若無睹,聊了一半夜,整夜都在那裡聊天。高中畢業,父母可能在家裡等我們回去吃飯,我們卻跟同學在外面玩得不知道回家,都無視於父母的那一分愛心。考上大學,父母張羅學費,還親自帶我們到學校。我們跟父母講,你不要進去了,你進去會丟我的臉。連讓父母進去都不肯。

  到結婚了,父母幫我們準備了一套沙發,我們看了看沙發,不只沒有謝謝,還說怎麼選這麼土裡土氣的,一點品味都沒有。當我們婚姻出現狀況,父母在旁邊不知道要操多少心。四十歲的時候,母親會打電話告訴我們,過兩天是她的生日,我們在電話那頭「哦,哦」,真正到那一天的時候,我們可能跟朋友打麻將打了一天。到我們五十歲的時候,母親打電話常常提到,她要上醫院看醫生,我們不只沒有陪她去,很可能把大半的時間耗在跟自己生命沒什麼關係的連續劇上。有一天,母親走了,我們的內心會覺得隱隱作痛,好像覺得很多事情應該做卻沒有做,這個時候就會有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遺憾。

  古代有一個孝子叫韓伯俞,他從小家教很嚴格,母親打他,他都是欣然接受,從來也沒有哭過。後來他長大了,有一天犯過失,他的母親也責罰他,結果母親打他,他放聲大哭。他的母親很驚訝,打了你幾十年,你從來沒有哭過,怎麼現在哭起來了?韓伯俞對他的母親提到,從小您打我,我都很痛;但是今天您打我,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,代表母親您的身體愈來愈虛弱,我想到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奉養妳,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。

  當我們跟孩子提到懷胎、生育、養育的辛苦,很多的孩子當場也都會流下淚來。我們進一步跟小孩講,掉了眼淚有沒有用?我們要把這分感動,這分知恩的心,化成行動來回報父母。怎麼回報?就是把《弟子規》的每一條都做到,那你的父母就會很高興,所以老師也進一步教導「入則孝」的內容。老師有教,家長也要熟悉,要跟著配合,像《弟子規》裡面有講到「冬則溫,夏則凊」。孩子要多多關心父母生活上的需要,當孩子幫你夾菜的時候,你就應該欣然接受,成全他的孝心,你可不要說唉呀!別那麼麻煩。那老師的引導不就白費了。

  我們在每個禮拜一次的兒童課當中,都會請一些孩子上來分享一下他這個禮拜做了哪些孝行。這些同學一分享出來,整個教室就能見賢思齊。有一個孩子年紀三、四歲左右,他聽完,回家就很興高采烈往浴室跑。可能他的母親跟他有心電感應,知道孩子要去拿一個水盆裝水,因為那一節課有人分享說倒了熱水給母親洗腳,所以她馬上跑在她孩子前面,把那個水盆藏起來,不讓她孩子拿。我就跟她說:妳這麼做不對,妳這樣沒有成全孩子的孝心。這位母親就說道:他假如把水給我打翻了怎麼辦?我說:打翻了更好。她很驚訝,為什麼打翻了更好?打翻了除了成全他的孝心以外,進一步還可以教導他如何端水才不打翻,那不是也做人做事都教了嗎?有一位母親她就提到,她說她的孩子給她端洗腳水,她很高興,她泡了一個禮拜的冷水腳。因為她回去就先把瓦斯的溫度調得比較低,等她的孩子端熟練了,她再慢慢把溫度調高。所以這個母親很懂得去調整做法,一來成全孝心,二來也不會造成危險。

  《弟子規》一開始就提到,對父母講話的正確態度,「父母呼,應勿緩;父母命,行勿懶」。在教導這些經句的時候,很重要的一點,你講解、開解一定要跟生活結合。跟生活結合他的興致就能提高。我們常常就問孩子說,媽媽、爸爸叫你的時候你都怎麼回應?排行榜第一名就是「幹嘛,我在忙,你沒看到嗎」。接著我們問小朋友,老師叫你的時候你敢不敢說幹嘛?那個孩子馬上說不敢。他對老師的恭敬是真的還假的?那是虛偽的心,叫欺善怕惡,所以嚴不嚴重?嚴重。這句話不做到,孩子已經出現雙重人格,欺善怕惡。所以我們也要求孩子,父母叫你的時候,要趕快過來,爸爸、媽媽,有什麼事嗎?你現在在公共場合有沒有看到父母叫的時候,這個孩子馬上跑過來:爸爸、媽媽,有什麼事嗎?幾乎快看不見。假如對父母的恭敬都做不到,那我們的下一代會成什麼樣?所以要輕重緩急,教育下一代重要。

  我常常也跟這些老師提到,我說你一定要好好把你的學生教好,因為我們的晚年跟他們息息相關。你不把他們教好,過二十年以後,你老了,他是社會的中堅分子,他又沒有對父母、老師的恭敬,他在立法的時候,他就會說這些糟老頭不要管他們,到時候社會福利就很差!所以確確實實社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休戚與共。假如下一代很暴力,往後這些核子彈都到他們的手上,那他脾氣又很大,一不高興就按下去,很可能地球就毀掉了都有可能,所以從對父母的言語、態度開始落實。

  有一個小朋友,他學了以後很有禮貌。去參加一個結婚典禮,見到每個長者他就開始鞠躬問好,結果整個婚禮進行到一半,突然發覺主角不是新郎跟新娘,而是這個小孩。很多的親友就跑過來: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乖,到底是怎麼教的?所以你現在把孩子教好就可以弘揚中國文化,為什麼?現在的家長很現實,你跟他講很多他不一定能接受,他要看的是成果。「父母命,行勿懶」,當答應母親、父親的事,說要去洗澡,要去做作業,就不可以再拖拖拉拉。這個時候家長只要對《弟子規》熟悉,馬上可以跟他講「父母命,行勿懶」。他可能本來在看電視,一聽到這句話就站起來,這就是家庭的家訓,共通語言。

  有一位母親就提到,她的孩子在賴床,叫了好幾次都沒用。後來她就對她孩子說「朝起早」,她孩子說「夜眠遲」,就爬起來,所以有共通語言效果很好。有一個幼兒園,剛好一個比較年幼的小朋友拿著玩具,大班的小朋友就伸著手要把這個小朋友的玩具搶過來,結果這個年幼的小朋友急中生智,他說「兄道友」,結果那位大哥哥說「弟道恭」,手就收回去了。所以家要建立共識,學校也要建立共識。

  那我們要來省思一下,父母命要行勿懶,在我們人生過程裡面,答應誰的事最容易跳票?誰?父母。誰對我們的恩德最大?那你看,對我們恩德最大的,我們反而不重視。誰的話你最不敢不守信?老師?那我們還比較安慰一點。誰的話都奉為圭臬?客戶的話,客戶交代的事都不敢不守信。所以人從這裡可以看出來,他是對客戶守信還是另有用意?對誰守信?對鈔票守信用,失信於客戶生意就沒得做了,光是這個態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,人現在的存心有偏頗。

  古代好的東西不是先給客人吃,他會先給父母吃。那時候我在講這段經文的時候,就有一個老師他馬上就警覺到,前幾天他回到家裡,剛好他的父親在刮鬍子,他一走進去就跟他父親講,這支刮鬍刀太舊了,我幫你買一支,順手就把刮鬍刀丟到垃圾桶裡面去,當然他爸爸也很高興。丟了很輕鬆,結果就忘記了,剛好聽課的時候才突然想到,那天下完課,馬上跟他父親打電話說:爸爸,我馬上買了幫你寄過去。他們家的人說,他爸爸已經生悶氣生了三天。結果這個例子一講完,另外一個老師也想到答應了爸爸也沒做。所以諸位朋友,今天你有沒有想到什麼事還沒做?「父母命,行勿懶」,答應父母的事一定要做到。當你是這樣的重視父母,重視答應父母的事情,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學到了。

  「父母教,須敬聽」。當父母在訓斥我們以後,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聆聽;當你自己在父母訓斥你的時候都還會回嘴,那就難怪自己的孩子會一言九頂。有些人就說,我媽媽說我、我爸爸說我,很多都不是事實。父母說你的事實,你聽了就要趕快改,不是事實,本來就沒有這樣,那你幹嘛生氣?而且當你馬上就回嘴的時候,父親的脾氣會怎麼樣?可能會愈來愈大,那你父親剛好有心臟病怎麼辦?就被你這麼一回嘴,可能都氣得血壓上升。

  當父母講你,你都能夠恭敬的聆聽,等父母的情緒比較緩和下來,他會想到,我剛剛說的好像有一些太過分。但是當他感受到自己太過分,而孩子都是這麼恭敬對他,他反而對孩子會生起一種佩服之心。可能父母就會主動過來跟你聊天,甚至於切了盤水果,來來來,吃水果,把氣氛緩和一下。這個時候你可不要說:媽,妳剛剛說錯了。不要,她已經有點不好意思了,你就不要再落井下石。這個時候馬上說:媽,過兩天妳不是要身體檢查嗎?我帶妳去。那她對這個兒子的佩服就更深了。當父母對你的信任愈高,往後你給父母的很多好的引導他就愈能接受。所以這個信用要好好積累,而這個積累就在一言一行之中。好,那這節課就先到這邊,謝謝。

 

 

近期內容
彙整